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威海职业学院水平重点工程建设专业之一,在对船舶行业进行企业调查后,通过职位职业能力剖析,确定具备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和序化,转化为符合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近几年专业建设中进行了不断实践和健全。本文将研究探索思路总结如下。
1 高职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位能力培养为目的,努力达成人才培养与企业职位能力需要零距离对接。做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并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课程体系。
1.1 适应社会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则决定了高职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向,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满足就业需要,并且在拟定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具体体现出来。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教育强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中心,以高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以解决实质问题为中心,是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职位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办法能力。
1.3 理论教学够用为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以实践操作为重点,理论教学使用适度原则,以都用为基础不必追求专业理论常识的完整性。
1.4 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船舶工业的不断进步,势必带动有关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重视行业、职业发展势头,不断依据客观需要更新新常识、新技能。
1.5 基于工学结合推行教学过程 根据专业设计与企业行业进步同行、人才培养与船舶行业企业需要同行、实训资源与船舶行业先进控制技术同行,融船舶电气建造规范入专业标准、融船舶电气施工过程、调试与检修、生产设计与管理职位职业标准入课程体系,教学做合一,以一流的实训环境、真实的电气设施和船舶电气设计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船舶电气设施安装与检修为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 高职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推行
2.1 基于职位剖析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查,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专家,剖析职位工作任务,由行业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参与,在对人才需要、专业定位、职位群进行论证基础上,确定具备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和序化,转化为符合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工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见图1和图2、图3。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所面向的职位工作过程剖析,获得职位所需的常识技能体系,依据有关性原则并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整理,形成学习范围。核心课程体系重构过程见表1。
2.2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的拟定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专业涉及到的工作范围比较广,而且为了加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其中基础平台课程9门,专业课程24门。
2.3 课程标准的修订 每门课程均拟定教学标准。教学标准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依据达成职位能力 培养的原则进行撰写,经系校有关部门认定批准实行。
2.4 核心课程建设 将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检修等3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引进新的工程案例、典型的设施、一流的技术构建教学内容。
2.5 充分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五位一体”技能练习平台 充分借助教学资源和已有实训资源,使用组织学生企业参观的形式进行识岗,完成基础课体系的主要课程教学任务。在充分借助已有实训条件的首要条件下,依据本专业的特征,根据“先进性、典型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原则。加强投入建设能满足“课程教学”、“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能竞赛与比武”需要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质操作练习需要。通过实训室改造、新建,提高技术内涵,拓展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共享性强、辐射面广、贴近生产的实训实验室。
2.6 教学水平的监控评价与反馈 通过教学水平管理体系的打造,从教学管理入手,认真检查教学成效,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全员化、全程化的水平管理体系。教学成效检查除去考试、考核以外,主要以学院就业办公室和各部系就业办公室为主进行学生就业率和企业认可率的考核。同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就业企业也参与对教学成效的评价。
3 总结
要达成高职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师资水平的高低起重点用途。因此,提高教师的双师水平,让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是以后需长期维持的一项工作。除此之外,课程改革的达成及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推行需不断到企业调查、考察,总结市场需要,规划专业培养内容。所以,企业调查及职位职业能力剖析需作为以后的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